好动≠多动,多动≠多动症
课程导航
好动≠多动,多动≠多动症报名
好动≠多动,多动≠多动症新闻
好动≠多动,多动≠多动症环境
热门课程:
400-882-5311
  • 学校新闻

好动≠多动,多动≠多动症

有不少家长说自己的*顽皮好动,怀疑有多动症。确实,顽皮的*显得可爱,但过分多动的*却让家长束手无策。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就担心*得了多动症。那么,如何分辨你家宝宝是天性好动的“熊*”,还是“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行为疾病。其症状多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多动症的表现
 
·经常出现手脚多动或在座位上扭转不停,难以完成某件事。
 
·做作业或游戏时,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经常干扰其他*。
 
·平时讲话过多,他人讲话时,经常插话或被他打断,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对提问经常出现反应迟钝。
 
·难以排除对立情绪,理解困难,经常不能完成作业。
 
·在学校或家中经常丢失必需品,如丢失玩具、笔、书和作业本等。
 
·经常出现冒险性行为而不顾后果,如盲目在大街上奔跑。
 
多动症的原因
 
1、遗传
 
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2、神经递质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
 
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功能MRI还发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
 
4、环境因素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ADHD发生有关的*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损伤、癫痫、毒素和药物。更多存有争议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与饮食相关的致敏反应、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与ADHD发生有关,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区分*多动症和顽皮多动
 
1、多动症*兴趣爱好少,即使**喜欢的游戏机、少儿电视节目等,也不能使其专心致志;而顽皮*却截然不同,他们对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全神贯注,而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扰和影响。
 
2、多动症*的行动呈冲动性,且杂乱无章、有始无终。比如,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顽皮*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和安排。
 
3、多动症*自控能力差,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忙碌不停,胡乱吵闹,比如,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顽皮*不是这样,他们在陌生的环境和严肃的场合中能安分守已,不敢胡闹,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所以,不要“见风就是雨”,见到*多动,就以为得了多动症,给顽皮*戴上多症的“帽子”,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如果自己无法区分,可去专业的机构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