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后,*古代历代王朝为何不在西安建都?
课程导航
唐朝之后,*古代历代王朝为何不在西安建都?报名
唐朝之后,*古代历代王朝为何不在西安建都?新闻
唐朝之后,*古代历代王朝为何不在西安建都?环境
热门课程:
400-882-5311
  • 学校新闻

唐朝之后,*古代历代王朝为何不在西安建都?

说起*古代史,一个绕不开的地理区域就是关中。作为关中地区的精华核心所在,西安自然也就成为了串联*历史记忆的一座名城。
西安的特殊地位,很大一方面来源于它长时间作为汉人王朝的首都。从秦到唐,西安的出现,往往是以首都的身份。然而唐以后,西安的地位却一落千丈,此后彻底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可能性。
铁骑飞空京洛收
会盟赞普散边愁
西安这个概念可大可小,但在大小两个尺度上却有着相似的特征。
宏观上的西安可以认为是整个关中盆地。在讨论这座城市作为首都和军政重镇的身份时,人们很难绕开整个关中盆地而单说西安本身。
关中盆地之所在
横穿整个盆地的渭河流域,提供了充足的农业用水。在秦岭和黄土高原两块难以开发的土地之间,夹着这样一个肥沃的盆地实在是自然的恩赐。因此,关中盆地是北方汉人*早开发的农业区之一。
关中之沃野千里
《战国策》和《史记》中就有关于关中盆地堪称“天府之国”的记载(这个说法后来被诸葛亮借用去形容益州,从此变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说相声的祖师爷东方朔则称之为“陆海”,极言其农地肥沃(后来同样被人拿去形容四川)。
能同时据有两大盆地,则天下可定
对外,这里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区域。东侧和山西之间的黄河天险,是秦晋之间天然的分界线;北侧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难以被穿透;南侧的秦岭山高水长,合围在一起,关中盆地如同一个要塞。
《两都赋》所谓:“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晚首之险,带以洪河、径、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
其实就是在说关中盆地四周的天险,只要扼守住其间的诸多关口,如潼关、武关、萧关、散关等,整个关中盆地便固若金汤。
四塞险固,沃野千里
从微观尺度来看西安这座城市,则是关中盆地这个优质地理板块中的精华。
西安所在的西安小平原,位于整个关中盆地的终于,南靠终南山屏障,东侧有从终南山伸出的骊山回环保护城市东缘,俯瞰整个小平原;渭水和灞河构成的夹角则构成城市防御前的*后一道天险。
从防守的角度来看,西安周边也正好是防御关中平原的*后一层防线,把城市建于这*终防线之后,可谓万无一失。
西安的古都生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隐隐朱城临玉道
遥遥翠幰没金堤
*古都很多,*重要的当数西安和洛阳。这两座城市在王朝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却往往以互补的关系出现。(如东西周、东西汉、唐两京)
西安相对而言是一座防守型的城市,其原因如前所述,封闭的关中盆地是西安的外部防线,城市基础则是山水环绕的西安小平原。
选择西安作首都的王朝,大多起步于群雄割据之时,以关中为根据地,可令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再适时向东和向南进击,进可攻退可守。
秦正是凭借关中盆地强大的防御力,得以在残酷的战争中始终保持自己本土的大致安全,他打别人容易,别人打他难
而洛阳位于天下之中,防守难度比较高,但沟通诸多地缘板块,可四面出击,若以富庶的关中为后盾,则洛阳可作为关中政权向东扩张和控制的枢纽所在,这在*统一的早期阶段尤其重要。
天下之中
在打天下的年代,西安与洛阳之间是完美的互补关系。但在王朝完成统一大业之后,西安作为首都的必要性就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和东部距离太远。
西安和洛阳之间的道路距离在350公里左右,即使按现代强行军每天50公里的标准,也要走一周才能到达。漫长的距离和时间,不利于西安对东方事务的控制。
出了函谷关,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不容易
比如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西汉政权,在统一天下之后,却要不断地*洛阳对东方的异姓诸侯施加影响。
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移都关中到十二年四月驾崩,七年间刘邦曾七次亲临洛阳。凡是涉及到翦灭异姓王、分封同姓诸侯、封赏功臣等事宜,多在洛阳进行。这种重大内政不在首都长安办,已经说明了问题。虽然关中仍是向东控制的基础,但诸多职能已经可以东移。
*洛阳向东的水路,确实可以辐射西汉关东大部分地区(底图来自*历史地图集)
另外,正是因为西安过于优秀的封闭性,让它在维持首都运转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尽管关中地区本身是优质的产粮区,可是在首都庞大的人口面前,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
关中盆地向东的出口狭长而窄小,从东方水路运粮食进入盆地还要经过险峻的三门峡。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汉唐王朝的问题,如果关中受灾或生产力下降,来自东方的补给就至关重要,这还不算在西域维持统治所需的资源。
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补给线,虽然在和平年代,可以用丝绸这种“大额货币”代替物资运输(底图来自*历史地图集)
在王朝强盛的年代,维持这种运输的费用还可以接受。可是到了王朝败象一露,西安要*物资供给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每当西安被战火摧毁,想要主持重建这座城市都很困难。刘秀弃置了西安定都洛阳、宋抛弃了被唐末乱军摧毁的长安城,也都是因为重建和维持这座城市需要的物资补给太昂贵了。
长安的衰落
黄巢的作用不可低估
(*失意所做)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然选择这两城中的哪一座作为首都,很多时候还有这个政权根基所在的影响。比如隋唐代的统治者出身于所谓的“关陇*”,老家就是关中和陇东,当然会一开始就定都长安。
然而即使如此,到了唐朝彻底稳定局势,国民经济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武则天还是设法定都在神都洛阳。终唐一代,洛阳的地位始终崇高。而由于长安难以克服的粮食问题,唐朝成为了事实上的两京制,洛阳以东作为转运枢纽的开封,亦成为下一代王朝的新国都。
长安缺粮的时候,皇帝就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办公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唐朝以后,再也没有王朝愿意在西安定都,赵匡胤与朱元璋皆放弃了复都长安的计划。仅有的几次尝试,也是在无奈之时做出的选择。(战败的李自成算么?)
虽然西安和开封看似离得并不远,但中间隔着三门峡....以及,唐末战乱中的西安已废墟一般(底图来自*历史地图集)
不过到了近代,西安仍有过重新成为首都的机会:晚清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两宫西狩。
1908年的西安
两宫西狩是在外国列强大肆进入华北的情况下发生的。作为正式首都的北京无险可守,使得很多饱学之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很多材料试图证明迁都西安的正确性。如周景勋上书张之洞,说“都城不迁,建路于引寇招敌之地,虽一寸而不为建。陪都于长安,设路于有利无害之方,虽万里而不惜。”
但更多官员则是理智地意识到,只有在秦汉隋唐年间,东南诸省还没充分开发,占据了关中就能称霸天下。但是到了晚清,水运甚至海运成为了治国和发展经济的根本,西安的运输太过艰难,还要选它做首都就有点陈腐了。(《清朝续文献通考》)
而此时的西安和关中,尚没有从三十年前造城极大破坏的陕甘回变中完全恢复过来,其自然基础条件更无法与汉唐时代相比,即使迁都也只能是纸上的规划。